生态河北   ●   美丽中国     今天是:

园林城市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园林城市
邯郸:实施全域增绿 推动生态惠民
发表时间:2022-03-24
  实施全域增绿 推动生态惠民

\

“环境优美,空气清新,在这里骑行真是一种享受!”3月19日一大早,距邯郸市主城区10多公里的武安市九龙山生态修复公园内,邯郸市民李建平愉快地开始了周末骑行锻炼。

邯郸市林业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冯晓梅介绍,自2013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以来,该市持续推进国土空间绿化,着力描绘林城相彰、林水相依、林路相衬的“邯郸画卷”,让森林走进城市,让城市拥抱森林,让广大市民“推窗见绿,开门进园”,尽享生态福利。2013年至2021年底,邯郸市累计增加森林和绿地面积1000平方公里。2021年,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4.1%,较2013年增长10.9%。

近日,笔者行走在曲周县河南疃镇的田间路上,看见路旁宽1.5米的路肩、边沟笔直规整,行道树发出新芽,透着生机。

坚持城乡统筹、多元投入,邯郸市把森林城市创建的各项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,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林业项目资金支持基础上,采取“政府主导、规模造林”“一企绿化一荒山”“政府流转、公司造林”“连片开发、政府奖励”以及股份化造林等多种模式,引入市场投资,培育多种造林主体。

围绕西部山区、城区周边、东部平原三大空间布局,邯郸打造“一带一环和千村百网多基地”,构建太行山区生态防护体系、环主城区生态景观体系和平原区农田林网防护体系三大生态体系,全市形成全域增绿、城市拥抱森林的态势。

拓展造林空间,实现应绿尽绿

“利用废窑坑土地建设蓄水坑塘,仅泊口镇就打造坑塘13个,水面总面积达1200余亩。”魏县林果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刘卫国介绍,该县将坑塘治理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,首先通过绿化改善坑塘环境,进而发展中药材、莲藕种植、淡水鱼养殖等“坑塘经济”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

实施山区生态修复。坚持飞播造林、人工造林、封山育林相结合,先后启动太行红河谷、响堂山、天保寨等荒山绿化重点工程。将矿山治理与生态建设、产业转型相结合,累计修复矿山3万余亩,打造了武安国家级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。围绕紫山、佛山、九龙山、康湖、西湖、沁河“三山两湖一河”,全力推进邯西生态示范区建设,高标准打造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、邯郸园博园等景观节点,建成复兴区沁河郊野公园、武安市东山森林公园等精品游园。

编织环城生态林网。对京广高铁、京港澳高速、大广高速、邯大高速、青兰高速和国省干道两侧林带进行更新补植,全力推进滏阳河、跃峰渠引漳济沁两岸绿化工程,道路绿化率达到93.9%,水岸林木绿化率为85.61%,初步形成城乡一体、田林交错、点面结合、多层次、立体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。

\

发展林果产业,让百姓共享生态福利

林果产业蓬勃发展。按照“区域化布局、规模化生产、专业化经营”原则,采取新品种、推广新技术,建设一批规模化、标准化林果基地,逐步形成西部山区核桃、花椒、双季槐,东部平原苹果、梨、桃、文冠果以及花卉苗木等各具区域特色、优势互补的高效林果产业发展格局。去年,全市林业总产值达74.9亿元,经济林面积达120.96万亩,林果产量63.56万吨,花卉生产总面积5.8万亩,花卉年产值2.2亿元。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、林荫空间和林间环境,开展林下种植、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,全市林下经济经营主体180多家,林下经济面积17.8万亩,产值近3亿元。

森林功能充分发挥。加快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郊野公园等大中型生态休闲场所建设,设立参与式、体验式生态科普场所73处,充分发挥森林的功能和效益。在公园景区、主要道路和水系两侧,建设新型绿色出行城市绿道和休闲山水绿道,全市居民每万人拥有的绿道长度达0.8千米。主城区及各县(市、区)建成多处综合性公园以及众多休闲绿地、口袋公园,免费向公众开放,让群众切实享受森林城市建设成果。(河北日报记者陈正 通讯员张晓婕)

来源:河北新闻网


冀ICP备2021029029号-1
促进会地址: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石中路375号金石大厦B座304室   电话:0311-86964236/0311-86962760 监督电话:0311-86964236
网站服务地址:石家庄市新华区313号   邮 箱:hbstwmw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