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庄子,白洋淀深处的一个村庄。
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,有“华北明珠”的美誉。然而长期以来,由于上游企业排污、淀内村落生活污水直排等原因,白洋淀水域污染日益严重。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之初,白洋淀的水质为劣V类。
白洋淀淀区景色。(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)
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,从全流域“一盘棋”的角度出发,坚持“控源—截污—治河”一体化推进。水质改善一年上一个台阶:2018年底V类,2019年底Ⅳ类,2021年底Ⅲ类,今年上半年稳定在Ⅲ类。
在安新县端村附近,水上挖掘机伸缩巨臂铁爪,将阻隔水体的围埝清除,一艘艘打捞杂物的船只往来穿梭,一项“百淀联通”工程正在开展。
工作人员准备把水质监测无人船下放白洋淀水面。(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)
由静到动
白洋淀自古有“一淀芦苇一淀金”的说法,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,百姓很少收割芦苇。安新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张小龙介绍,生长的芦苇有净化水质的作用,如果不按时收割,会造成退化,残体腐化后甚至还会影响水质。
《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》提出:“恢复退化区域的原生水生植被,促进水生动物土著种增殖和种类增加,恢复和保护鸟类栖息地,提高生物多样性,优化生态系统结构,增强白洋淀生态自我修复能力。”
野生鸟类在白洋淀飞舞嬉戏。(李鑫 摄)
“水质好了,鳑鲏鱼又回淀里来了。”安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臧培军说,这是白洋淀的土著鱼种,味美价高,曾是当地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。然而它对水质要求很高,一度在淀里濒临消失。
目前雄安新区正计划对白洋淀开展全面本底调查,摸清生态环境水平、生物多样性水平,进一步明确白洋淀湿地建设保护工作目标。“如果说水质好是一种静态美,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一种动态美。”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田永昌说。
“这里有荷红苇绿,鸟鸣鱼跃……咱村的饭菜,有铁锅炖杂鱼、香酥青虾、凉拌荷叶芽、炸荷花、油爆田螺……”邵庄子村开农家乐的王辉站在淀边,开始了又一场直播。
按照雄安新区的规划,城与淀必是和谐共生的,最终实现水城共融。
“水城共融犹如江南水乡,街道两边传统特色建筑分外亮堂,河水穿城流淌,森林公园空气清新舒畅,被绿树隔离带包围的白洋淀碧波荡漾……”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曾这样描述未来雄安新区美丽如画的模样。
在白洋淀府河入淀河口湿地,大片繁盛的草木与纵横交错的水道交织,不时传来阵阵鸟鸣。这个重要的生态屏障,以前是一大片庄稼地。
根据规划,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将全面完成,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,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。白洋淀生态修复,依然任重道远。
来源:新华网
- 政府部门
- 生态联盟
- 社会组织
- 会员单位